这是心性问题中不可回避的问题,又是当时中国哲学研究中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。
这里所说的生,不仅指生出人的形体生命,而且指生出人的德性,这就是天生德于予的普遍性意义。所谓耳顺,不仅是能听得进各种人言,而且能听得进天之所言,即生的道理。
畏天命和知天命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。自然界在生出人的形体生命的同时,即赋予人以德性,但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,靠人的创造性活动而实现。[17] 对这句话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。还有些学者(如葛瑞汉)认为,孔子对天道的问题并不感兴趣。自然界就其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而言,它就是主体,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。
人类应当以敬畏之心回报自然、亲近自然、热爱自然、尊重自然,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,追求人生的幸福。如: 子曰: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。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……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
总之,名所代表的道是必须通过言说体现的,而言说是必须要实行的。第一次问政,孔子回答说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[2] 就是说,接受命令的时候,一次比一次谦恭,开始是低首,其后是曲背,再后是弯腰。后娶妾,生一子,取名孟皮,字伯尼,伯尼有足疾(跛子)。
这就是请鲁君讨伐齐国陈成子。《论语·雍也》说:子见南子,子路不悦。
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,就能果断地作出判断。孔子认为,冉求帮助季氏实行厚敛,所以不能容忍。《春秋谷梁传》记作,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。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讲,如上述。
据《孔子家语》记载,孔子对长幼、强弱、男女之间,从工作任务到生活礼俗都做出了规定。但子路同样反对,而且举出孔子说过的话,即亲身行不善的人,君子不去。孔子虽然适周问礼,但礼并不在周,因为周王朝已经礼崩乐坏了。经过几年的从政,积累了更多的经验,体会到行道之艰难。
但是鲁国乱象丛生,孔子没有真的出仕。此后,孔子被提升为司空,即管理鲁国山川水土一类的官。
这两种解释的分歧在正字上,不在名字上,其实,纠正和端正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。[54] 杨伯峻:《论语译注》,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,第134页。
就孔子而言,只会提前,不会推后。[18]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孔子说:女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奋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最后拆除孟孙氏的城邑时,其家臣公敛处父建议孟孙氏说:无城是无孟氏也,我将弗堕。这才是一生为之追求,且行之久远的事情。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过孔子,弟子中谁最好学,孔子无例外地回答说:有颜回者好学,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则亡。
但孔子仍然讲颂弦歌不衰[50],有的弟子本来有些怨言,但是在孔子的带领和教诲之下,共同渡过了难关,并且受到极大鼓舞。他母亲之所以未曾告诉他父墓所在,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母讳之也[11],即因为与叔梁纥的婚姻不合于礼而讳避不告。
就是说,在这之前,就已经有弟子了,回来之后,弟子更多了。学生宰予说:先生这样做,怕不合适吧。
富与贵,早已不足论了。齐景公认为孔子讲得很好,如果君不遵守君道,臣不遵守臣道,父与子都不遵守各自之道,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大乱,即便是有粮食,还能吃上吗?有注者说,当时齐国的政权由陈恒控制,君不君,臣不臣,因此,孔子作出了这样的回答。
[56] 除了继续从事教育,同时又集中精力整理文献。盟会的礼仪刚刚过后,齐国便奏四方之乐,各种武器鼓噪而至。因为经过几百年之后,特别是春秋大变革之后,周礼的具体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。还有一种生活来源,就是行相礼,即人家举行祭祀时当司仪。
执政的季氏(平子)与另一个贵族郈昭伯家因斗鸡而发生矛盾,演变成公室与季氏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。妻子去世于孔子自卫返鲁的前一年,即公元前485年(鲁哀公十年)[67],儿子去世于公元前482年(鲁哀公十三年)。
事举其中,即办事无过无不及而取中。孔子的教育分四科,弟子三千,大贤七十二人,而冉求被归入四科中的政事科,成为最有成就的十大弟子(十哲)之一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而鲁国的政治,并没有改善多少。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,不同生物需要在不同环境下生长、发育,不能任意改变和破坏。
但也有人认为,由于颜征在以十几岁的妙龄嫁给六十多岁的叔梁纥,而叔梁纥不久老死,根据当时的礼俗,少年寡妇为避嫌而不能送葬,故不知其墓而未告。公元前500年的夏天,齐、鲁之间有一次大的盟会,史称夹谷之会。夹谷之会的胜利,使孔子的威望大为提高,结果由大司寇行摄相事,与闻国政,即参与国家大事。田赋则是只按土地多少征赋,但实际上增加了收入。
在行途中,与楚国的叶公(名诸梁)会面,叶公问政,孔子答以政在来远附迩[51],使远方的人归来,使近处的人更加亲近。[61] 春秋时期,臣杀其君者多矣。
三、勤奋学习 童年丧父,少年丧母,家境的贫寒,阳虎之类的奚落,这些都没有改变孔子的意志,反而增强了信心和决心,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,勤奋学习,锻炼自己,以至于到了发奋忘食,乐以忘忧的境地,终于赢得了尊敬。公元551年,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,孔子诞生,史称祷于尼丘得孔子[6]。
[25] 孔子的回答就是他的正名之说。(然鲁终不能用孔子,孔子亦不求仕。